英歌舞最早起源于哪里

关于英歌舞的起源,众说纷纭。有人说是从祭孔的仪式中得到启发:有人说是受戏曲舞台上所演的梁山泊好汉的故事影响,从舞台搬向广场,从少数演员的舞台演出化成群体性的广场表演;

也有人认为是受农村游神赛会传统节日摆花灯屏或纱灯屏和赛桌等的启发而演变来的,甚至还有外江戏说、少林寺说。但相比较而言,“及时雨”说、秧歌说和傩舞说这三种说法较为合理。

英歌舞的起源和来历

英歌舞发源地

潮汕英歌舞由山东鲁北的“大鼓子秧歌”和鲁西的的历史“柳林秧歌”脱胎而来。

因为潮汕英歌与上述两类“秧歌”,从舞蹈语汇所体现的内容、舞蹈阵势的表现形式及其舞蹈表演的程序,都有某些相同或相似之处。

所以有人说英歌舞是由山东逐步经安徽(安徽形成了打花鼓形式)再经福建莆田一带传入潮阳的。莆田一带建国后仍有唱英歌,这已被证实。

潮汕的英歌舞是怎么由来的

在潮汕地区,有这么一种流传了三千年之久的广场舞蹈,这种广场舞蹈融汇了戏剧、舞蹈、武术等成分;这种广场舞蹈阳刚而恢宏;现在成了人们表达喜庆的一种方式。这种广场舞蹈,就是英歌舞。

英歌舞的由来有三种说法,一种是“及时雨说”,一种是秧歌说,一种是傩舞说。“及时雨说”就是在明末清初绍兴名士张岱的《陶庵梦忆》这本书中“及时雨”一节就有这样的说法。这一节里描写的是求雨的场面。张岱认为,可能是因为水浒英雄的大哥宋江绰号就叫“及时雨”。秧歌说就是说英歌舞是从山东鲁北的“大鼓子秧歌”和鲁西的“柳林秧歌”脱胎来的。因为英歌与“秧歌”在潮州话里的发音是比较相似的。还有一种说法是现在的英歌是从古代的傩舞进化而来的。傩舞是一种反映宗教意识和艺术特征的形式。

英歌舞的起源和来历

潮汕英歌起源与寓意

英歌舞源于古傩舞,在潮汕大地已经流传了3000多年,被称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化石。英歌舞融汇了戏剧、音乐、舞蹈、南拳等元素,表演阳刚豪放、雄浑粗犷,又被誉为“中国汉族最男性的舞蹈”。如今的英歌舞已经走出国门,成为异国他乡潮籍乡亲维系乡情的桥梁和纽带。

英歌舞的寓意

英歌舞是一种独特的民间传统舞蹈,至今已经有千年的历史,被认为扬正抑邪,吉祥平安的象征。

英歌舞作为一种具有重要传承价值的传统民族舞蹈,受到了当地政府保护并列为潮汕地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了更好的传承英歌舞和发展英歌舞,当地文化部开展潮汕英歌舞文化节,以广场舞的形式进行推广。

英歌舞的起源和来历

什么是英歌舞

英歌舞是汉族舞蹈形式之一,流行于广东的汕头、揭阳、潮州、汕尾等地。

英歌舞分前后棚,前棚36人,每人手执长约1尺4寸,直径4厘米的彩色木棒,配合锣鼓点、海螺号和吆喝声,两棒相击翻转,边走边舞。后棚72人,扮成各式杂耍艺人,敲打锣鼓伴唱,有的还加上扮涂戏,或加进武术表演。其队列变化有长蛇挺进、双龙出海、四虎并驱、粉蝶采花、孔雀开屏等共18套式;棒法有左敲、右敲、上敲、下敲、胯下敲、背后敲等;脸谱有文面、武面之分;节奏有快板、中板、慢板之别。潮阳英歌舞熔戏剧、舞蹈、武术于一炉,表演独具魅力,它以刚劲、雄浑、粗犷、奔放的舞姿,构成了磅礴、威武、强壮、豪迈的气势,给人以力与美的震撼